關閉

2017/10/20

新零售:理性与非理性的博弈 -尊龙人生就是博

美國行為經濟學家理查·塞勒(richard thaler)以其行為經濟學的成就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。其實,早在2008年10月,我國中信出版社就出版過一本由趙德亮、夏蓓潔翻譯的行為經濟學通俗讀本《怪誕行為學》(predictably irrational:the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),作者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行為經濟學教授丹·艾瑞裡(danariely)。


在這本書中,作者提出了很多有趣的問題。如“富人嫉妒更富的人”,與真正有錢的人在一起,你感覺自己就是一個“窮光蛋”,這是經濟領域的“相對論”,在心理上和視覺上都存在各種“錯覺”;“免費總是讓我們更有激情”,但免費往往讓我們花更多的錢,“買三送一”往往比打折促銷更有效,因為免費似乎更沒有損失的風險;“現金能使我們更誠實”,在公用的冰箱裡放入可樂與零鈔,所有可樂在72小時內全部不見了,但零鈔沒有被人取走。


所有這些現象都超越了“經濟人”的假設。所以,行為經濟學家認為:人在做決策的時候常常表現出“非理性”的一面。


在中國民間也有很多類似的傳說,如夢見自己掉牙,這是一種不祥之兆,做這樣的夢,就要特別預防長輩遭遇不測!


其實,商業活動也是一個理性與非理性的博弈過程:當你認為消費者是非理性的,他們卻常常與你討價還價、斤斤計較;但當你認為消費者是理性的,他們又揮金如土,偏離了理性選擇的軌道。消費者的理性與非理性的轉換就像一個謎團,總讓人難以捉摸。


我以為:人類行為歸根到底還是“理性的”,只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景下都認著不同的“理”!這是一個心理學與社會學問題!


因此,不管什麼學科,首先要與心理學、社會學實現“跨界”!如今已經有醫院與美院實現了跨界!線上線下的連接是初級的,線上線下與不同人的這個“理”能夠融合,那就厲害了。“理性”是多因素選擇,要服從環境的制約;“非理性”是單因素選擇,只服從內心的呼喚!但這個“內心的呼喚”到底是什麼?古人曰:子非魚,焉知魚之樂!但願大資料能説明我們知道連“魚”自己也不知道的“快樂之源”。


國慶長假期間,我在奉化老家,回滬前一天,幫父親在自家做米酒,我突然想到要去買幾根油條做“糯米飯包油條”吃。老家的親戚們異口同聲地說:上大潤發買油條!在縣城到處是大餅油條店,為什麼要到大潤發買油條?他們說:油乾淨,不多次重複使用,還便宜。菜市場買1.5元一根的油條,大潤發四根油條一包才賣3元。買回來一看,油條很粗壯,炸得也很到位,口感尚可,發酵如能發得透一點。


如果說互聯網能引流,那麼,一根油條也照樣能引流。有人說:新零售是“線上為主”,線上用戶達不到線下用戶5到10倍,叫什麼新零售?我以為:線上為主是新零售的“一種”模式,而不是“常態”模式。新零售也可以是“線下為主”,用好商品與好服務引流顧客,線上下完成交易,而不是通過線上交易送貨到家。但有一點是肯定的:與顧客的“網聯”不能斷,無論售前、售中還是售後,讓消費者自己選擇他們願意接受的方式去完成交易。


2010年,我曾寫過一篇題為《“肥豬”與“屠夫”的行銷時代終結》的短文。闡述了我國近三十多年來行銷策劃所經歷的六個階段,即點子時代、膽子時代、傻子時代、定位時代、管道時代、搜索時代。


不管目前處於什麼時代,油條消費折射出消費者的改變——他們逐漸走向“認牌購買”,所以,零售商要對得起消費者對“招牌”的信任!


但目前仍然有一些商人認為消費者真的是“非理性的”,他們如今更有錢了,更像“土豪”與“肥豬”,更追求所謂的“精神消費”。一旦有了這種假定,就會開動行銷機器,像“屠夫”那樣磨刀霍霍向牛羊。


而其實,消費者真的歷來是“理性的”,他們不會單純聆聽內心的呼喚,他們會權衡利弊,坦然地接受環境的制約,實現多因素的決策。


面對理性的消費者,需要理性的新零售。




關鍵字:恒康科技、雲店、智能導購、智能雲erp、crm會員管理、新零售全管道、積分商城、進銷存系統、零售終端pos、wms倉儲管理系統 


推薦資訊

請在下面輸入您想對話的內容內容
网站地图